06-需求优先级排布
参考回答:
参考回答: “我会建立三级评估模型:
- 战略层:与公司目标强关联性
使用RICE模型(Reach影响力、Impact强度、Confidence信心、Effort成本)量化打分。例如,某需求预计影响10万用户(Reach=3),提升留存5%(Impact=4),数据支撑明确(Confidence=3),需5人周(Effort=2),则优先级分=(3×4×3)/2=18。 2. 用户层:KANO模型分类
基础需求(必须做):如微信的消息送达功能,不做则产品不可用;
期望需求(线性提升):如美团外卖的预计送达时间精度,越准体验越好;
兴奋需求(差异化):如钉钉的‘已读未读’提示,初期形成传播点。 3. 实施层:技术可行性
评估技术ROI:某需求需2个月开发,但能节省20%服务器成本,优先于同等价值但需6个月的需求;
利用‘MVP验证’:对不确定需求先做低成本试点(如灰度发布),再根据数据决策是否投入。”
技巧:用分层结构+方法论名称(如NPS、OKR)体现专业性,同时举例说明落地场景。
总结
底层逻辑:每个回答需体现“框架+案例+数据”的三角结构,避免抽象描述;
细节设计:适当引用专业术语(如RICE、KANO),但需自然解释其应用场景;
用户思维:站在面试官角度思考——他们希望通过问题考察哪些能力,在回答中针对性“埋点”展示。